1. <big id="wk93d"><ruby id="wk93d"></ruby></big><table id="wk93d"><option id="wk93d"></option></table>

    1. 廣東人大網歡迎您!
      您在:首頁 > 重要發布 > 法規草案意見征集
      《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修訂草案修改二稿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

      《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修訂草案修改二稿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


        為促進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公開化,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現將《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修訂草案修改二稿征求意見稿)》在本網站登出。敬請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寶貴意見。有關意見建議請向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社會法規處反饋(截止時間:2023年5月20日)。

        郵寄地址:廣州市中山一路64號,郵編:510080

        電子郵箱:shehui_fgc@gdrd.cn

        傳真:020-37866804


      附件1

      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

      (修訂草案修改二稿征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和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增量,保障森林生態安全,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森林、林木的保護、培育、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經營管理活動。

        第三條【工作原則】  保護、培育、利用森林資源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保育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第四條【目標責任制】  本省實行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完成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和森林防滅火、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濕地保護、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護等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并公開考核結果。

        第五條【林長制】  本省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區域與自然生態系統相結合的省市縣鎮村五級林長體系,科學確定林長責任區域,加強林業主管部門隊伍建設,充實基層執法力量。

        各級林長負責組織領導責任區域內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工作,落實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組織制定森林資源保護發展規劃計劃,協調解決責任區域的重點難點問題。

        縣級以上林長負責組織對下一級林長的考核,考核內容如下:

       ?。ㄒ唬┥指采w率、森林蓄積量、濕地保護率等保護發展目標達標情況;

       ?。ǘ┥仲Y源監管、利用情況;

       ?。ㄈ┳匀槐Wo地建設和管理情況;

       ?。ㄋ模﹪辆G化、生態修復及古樹名木保護情況;

       ?。ㄎ澹┕媪纸ㄔO管理和天然林保護修復情況;

       ?。┥只馂姆揽厍闆r;

       ?。ㄆ撸┲卮罅謽I有害生物防治情況;

       ?。ò耍┥罨謽I改革和產業發展情況;

       ?。ň牛┮吧鷦又参锉Wo和野生動物危害防控情況;

       ?。ㄊ┝謽I和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基層基礎建設情況;

       ?。ㄊ唬┝謽I執法監督情況;

       ?。ㄊ┢渌c林長制實施有關情況。

        第六條【政府投入】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森林生態保護修復的投入,將造林、育林、護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天然林保護修復、森林防滅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古樹名木保護、森林資源調查監測和林業科技教育普及等林業工作所需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促進林業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完善貼息、林權收儲擔保補助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開展涉林信貸業務,鼓勵和扶持設立林權收儲機構開展市場化收儲擔保,促進集體林地規?;?、集約化經營。

        第七條【部門和基層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林業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公安、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林業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確定相關機構或者設置專職、兼職人員承擔本行政區域內政策宣傳、資源管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科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等林業相關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森林資源保護相關工作。

        第八條【標準與技術】  省人民政府林業、標準化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地方自然條件、風俗習慣、林木特性等特殊要求,建立和完善森林保護、培育和利用的地方標準。

        鼓勵和支持林業科學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林業技術,提高林業科學技術水平。

        第九條【宣傳與科普】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全民義務植樹等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工作,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普及綠色發展科學知識。

        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支持林業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基地和自然博物館等建設,組織開展森林資源保護科學普及活動。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森林資源保護、義務植樹的宣傳教育。

        鼓勵和支持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新聞媒體以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林業企業事業單位、志愿者等開展森林資源保護、全民義務植樹等宣傳活動,引導全民愛綠植綠護綠。

      第二章  資源保護

        第十條【規劃編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本級國土空間規劃和上級林業發展規劃,結合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遷地保護體系編制本級林業發展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林業發展規劃,結合本地森林資源保護、生態修復的實際需要,編制林地保護利用、造林綠化、森林經營、自然保護地發展、天然林保護修復、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火災預防等專項規劃。

        經批準的林業發展規劃、專項規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第十一條【補償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完善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和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探索建立天然林生態補償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租賃、置換、贖買等方式,對生態保護紅線內的人工商品林實行統一管護,并將重要生態區位的人工商品林按照規定逐步轉為公益林。

        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探索建立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完善林業碳匯交易機制,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第十二條【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結合本地森林生態保護實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保護管理、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科研監測的能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確權登記、本底調查等工作。

        第十三條【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護】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完善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護機制,明確保護范圍、管控措施、管護責任人,加強管護能力建設,并在公益林、天然林周邊設立保護標志。

        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林業經營者和其他林權權利人應當按照管護責任書或管護協議履行其經營管護區域內的管護任務。

        第十四條【森林巡護】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設森林資源巡護系統,劃定森林綜合管護責任區,建立健全護林組織,落實管護資金,預防、管控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制止盜伐濫伐林木和違法使用林地,保護古樹名木,保護野生動植物等。

        第十五條【災害防控】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完善森林災害預防處置指揮系統,健全人工巡護與遠程監管相結合的監測預防體系,組織相關部門做好森林防滅火和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檢疫和防治,組織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治理,防范和化解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風險。

        第十六條【禁止性規定】  禁止實施下列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

       ?。ㄒ唬Я珠_墾、采石、采砂、采土;

       ?。ǘ┥米愿淖兞值赜猛?、擅自占用林地或者在臨時使用的林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ㄈ┍I伐、濫伐林木;

       ?。ㄋ模┫蛄值嘏欧胖亟饘倩蛘咂渌卸居泻ξ镔|含量超標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林地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礦、礦渣等;

       ?。ㄎ澹┰谟琢值乜巢?、毀苗、放牧;

       ?。┢渌麣牧帜竞土值氐壬仲Y源的行為。

        禁止擅自移動或者損壞森林保護標志和保護設施。

        第十七條【森林資源保護信息化建設】  省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信息化建設,建立林業一體化數據庫,開發森林資源監測、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森林火災監測、森林火災救援調度指揮和林業遠程指揮管理等智慧林業應用系統。

        第十八條【監測評價和檔案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林業主管部門應當開展森林資源現狀及變化情況調查、監測和評價,并定期向社會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森林資源檔案管理制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森林資源檔案數據庫,開展森林資源檔案年度更新工作,掌握資源變化情況。

        與森林資源規劃、保護、培育、利用和管理相關的權屬證書、規劃設計文本、圖紙、合同、協議、森林經營方案等資料應當及時歸檔,依法管理。

      第三章  培育和修復

        第十九條【政府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造林綠化與生態修復,根據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統籌開展城鄉造林綠化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第二十條【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完善義務植樹網絡平臺,組織各行各業和城鄉居民科學開展國土綠化。

        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通過依法流轉取得國有、集體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林業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的義務,科學開展造林綠化與生態修復。

        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鼓勵公民通過植樹造林、撫育管護、認建認養認捐等方式參與造林綠化與生態修復。

        鼓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造林綠化與生態修復,對符合規定的造林綠化與生態修復主體,按照規定享受財稅、金融、科技扶持政策,推進實施先造后補制度。

        第二十一條【造林綠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土空間規劃、林業發展規劃,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結構、土地適宜性等因素,科學劃定城鄉造林綠化用地,合理確定國土綠化范圍和目標任務,推動培育大徑級林木資源,加強國家儲備林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以自然因素等導致的荒廢和受損山體、退化林地以及宜林荒山荒地荒灘、礦山廢棄地、采伐跡地等為主組織開展造林綠化,加強森林撫育和封山育林,促進中幼林生長,提升森林碳匯增量。

        納入造林綠化規劃的造林綠化建設項目,屬于政府投資或者以政府投資為主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國家規定的相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技術指導和監督管理。

        嚴禁違法占用耕地造林綠化和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

        第二十二條【優化林分和改善林相】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用好各級財政資金,加大林分優化力度,有計劃地對疏林地、純林面積過大區域、退化林分進行林分改造,提升林分質量和改善林相,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質量和蓄積量。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域森林發展需要,建立健全跨行政區劃的森林資源協同發展工作機制,實行區域一體化保護,推動林分林相綜合治理,集中連片打造功能多樣的高質量林分和優美林相。

        第二十三條【科學造林】  植樹造林應當遵守造林技術規程,實行科學造林,優化林種和樹種結構,對新造幼林地進行封山育林,加強撫育管護、補植補造,建立完善綠化后期養護管護制度,提高成林率。鼓勵使用鄉土樹種和林木良種,營造混交林,加強森林經營,提高造林綠化質量。

        第二十四條【綠美城鄉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森林城市創建和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建設,建設公共綠地,增加城市森林面積,因地制宜推進森林、水域、道路融合,構建城鄉一體的生態網絡。

        開展城鄉綠化,應當兼顧景觀、人文、生態、社會效益;除必須截干栽植的樹種外,應當使用全冠苗。禁止采挖移植天然大樹用于城鄉綠化。

        第二十五條【綠色通道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沿交通干線兩側、沿江河兩岸、沿海岸線周邊等宜林區域的造林綠化和景觀提升,開展綠道、碧道、古驛道沿線生態修復治理,建設森林步道、濱海林廊綠道和野生動物生態廊道。

        第二十六條【生態修復】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以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措施,對水土流失、風沙危害、石漠化嚴重等生態系統脆弱地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野生植物原生地以及其他生態區位重要地區,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方式,有計劃地實施生態修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松材線蟲病等林業有害生物及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組織開展受損森林生態修復,將疫情防控、疫木除治納入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低質低效林改造、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生態修復項目。

      第四章  林地管理

        第二十七條【占用林地總量控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實行占用林地總量控制,嚴格保護和合理使用林地,確保本行政區域內的林地保有量不減少。

        建設項目占用林地,應當符合國土空間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和節約集約利用原則,不得超過本行政區域的占用林地總量控制指標。因重大基礎設施、民生項目建設和重要遺址、人文歷史建筑恢復重建等公共事業建設需要占用林地的,林業主管部門按照規定可以優先安排使用林地指標。

        第二十八條【占用林地限制性規定】  礦藏勘查、開采以及其他各類工程建設應當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確需占用林地的,應當依法辦理林地審核、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和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

        建設項目限制使用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脆弱地區的林地,限制使用天然林和單位面積蓄積量高的林地,限制經營性建設項目使用林地;確需占用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辦理相關手續。

        除國防建設、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特殊需要外,禁止占用保護重點區域的天然林林地。

        第二十九條【林地用途管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實施林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林地轉為非林地。使用林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嚴格按照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林地。

        未經省人民政府批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改變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林地的隸屬關系、范圍和用途。

        為了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利益的需要,確需征收、征用林地、林木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林地、林木被征收后按照規定辦理不動產登記。

        第三十條【應急使用林地】  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急需使用林地的建設項目,可以先行使用林地。其中,屬于臨時用地的,用地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臨時使用期滿后一年內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依法補償后交還原林地使用者使用,不再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屬于永久性建設用地的,用地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六個月內補辦使用林地審核和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三十一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堅持集體林地農民集體所有的前提下,穩定農戶承包權,落實林業經營者經營自主權,推動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支持集體林業開展多種經營。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推進集體林木林地的確權、登記和監管等工作,規范集體林木林地的產權流轉、加強流轉用途監督,完善交易服務體系,做好集體林木林地管理社會化服務。

      第五章  分類經營

        第三十二條【分類經營管理】  對林地和林地上森林實行公益林、商品林分類經營管理。

        公益林的經營管理以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為目標??h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公益林的建設,實施嚴格保護,督促公益林管理責任單位科學經營。在符合公益林生態區位保護要求、不影響公益林生態功能和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規定的前提下,經科學論證,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資源和森林景觀資源,適度開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生態環境教育等活動。

        商品林由林業經營者依法自主經營。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集約化經營措施,合理利用森林、林木、林地,打造林業產業集群,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提高商品林經濟效益。

        第三十三條【資金投入】  公益林的建設、保護和管理所需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

        在保障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多渠道籌集資金營造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能源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等商品林,其采伐限額按規定實行專項管理。

        第三十四條【森林經營方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督促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按照公益林、商品林分類,從經營方向、經營模式、經營措施以及相關政策等方面將公益林、商品林的經營管理要求落實到小班地塊。

        支持、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其他林業經營者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符合國家和省制定的經營方案編制標準要求的,可以作為確定年度森林采伐限額的主要依據。

        第三十五條【林下種養保護要求】 開展林下種養應當遵守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并保留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

        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確定為林地,但已用于茶園、果園等林下種養的,應當種植伴生喬木,逐步恢復為郁閉度0.2以上的有林地。

        省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對林下種養制定相應的技術規程和標準。

      第六章  公益林管理

        第三十六條【公益林分級分類管理】  公益林實行分級分類管理。

        公益林分為國家級和地方級,地方級公益林分為省級和市縣級。

        公益林分為重點區域和一般區域,實行差異化管理。

        第三十七條【公益林劃定】  國家級公益林按照國家規定劃定。

        省級公益林由省人民政府根據生態保護需要劃定并公布。

        市縣級公益林由本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生態保護需要劃定,報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公布。

        省級和市縣級公益林劃定和管理的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條【公益林保護措施】  嚴格控制公益林中的喬木林改造為竹林、灌木林。

        對生態環境脆弱僅適宜生長灌木林的公益林應當予以嚴格保護。

        第三十九條【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與監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安排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用于公益林林權權利人經濟補償、公共管護和管理等費用支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建立健全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調整機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動態調整補償標準,并結合生態保護紅線、北部生態發展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需求和森林質量狀況,實行差異化補償。

        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的籌集、管理、分配與使用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會同林業主管部門制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擠占、挪用、截留、滯撥、冒領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h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日常監督管理檢查,審計部門應當加強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審計監督。

      第七章  林木采伐與利用

        第四十條【采伐制度】  采伐林地上的林木,依法實行限額采伐、憑證采伐制度。采伐林木的組織和個人應當按照采伐許可證的規定進行采伐,遵守森林采伐、低效林改造、碳匯造林、森林撫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相關技術規程的規定,并依法完成不少于采伐面積的更新造林任務。

        采伐位于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域內的林木,還應當遵守相關規定。

        采挖移植林木按照采伐林木管理。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結合實際,細化林木采挖移植的標準,并納入林木采伐技術規程,完善林木采挖移植管理措施。

        第四十一條【采伐限額管理】  省人民政府批準下達各編制限額單位的年森林采伐限額,為該單位每年采伐林地上胸徑五厘米以上林木蓄積的最大限量。公益林采伐限額由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商品林采伐限額直接分解下達到各編制單位。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不得超過省人民政府批準的年森林采伐限額核發林木采伐許可證。

        第四十二條【公益林采伐管理】  國家級公益林采伐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管理。

        因撫育、更新和低質低效林改造需要采伐地方級公益林的,應當編制采伐作業設計,報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其委托單位批準;國有公益林的采伐還應當符合森林經營方案的規劃。地方級公益林的非木質資源培育利用,應當編制作業設計,報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并接受其指導。

        第四十三條【自然保護區林木采伐】  自然保護區的林木,禁止采伐。因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森林防火、維護主要保護對象生存環境、遭受自然災害等特殊情況必須采伐的和實驗區的竹林除外。

        確因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森林防火、遭受自然災害、維護主要保護對象生存環境等特殊情況必須采伐自然保護區林木的,應當編制作業設計,經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依法辦理審批手續。

        第四十四條【天然林管理】  禁止對天然林實施商業性采伐。

        對納入保護重點區域的天然林,除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維護天然林生態系統健康的必要措施外,禁止開展其他生產經營活動。

        開展天然林撫育作業的,應當編制作業設計,并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批準。

        國家對天然林保護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五條【建設項目使用林地林木采伐許可辦理】  工程建設占用林地,在依法辦理使用林地審核手續后,需要采伐林木的,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申請辦理采伐許可證。已經依法轉為建設用地的,采伐林木無需辦理采伐許可證。

        臨時使用林地或者在林地上修筑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設施,需要采伐林木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在辦理審批手續時,應當一并核發采伐許可證。

        第四十六條【應急采伐林木】  因撲救森林火災、防洪搶險、林業有害生物緊急處置等緊急情況需要采伐林地上林木的,可以根據有關規定或者應急處置方案先行采伐。組織采伐的單位或者部門應當自緊急情況結束之日起三十日內,將采伐林地上林木的情況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七條【公示公開制度】  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山和個人承包集體林地上的林木的,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可以委托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核發采伐許可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受委托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應當通過鄉村告示欄、政府門戶網站、新聞媒體等形式,將本行政區域當年的采伐限額分配、采伐申請審批及采伐監管情況等信息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

        第四十八條【木材經營出入庫臺賬】  木材經營加工企業應當建立原料和產品出入庫臺賬,并不得偽造、涂改。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收購、加工、運輸明知是盜伐、濫伐等非法來源的林木;不得違反有關規定采伐、運輸、經營、加工、利用、使用疫木及其制品。

      第八章  古樹名木保護

        第四十九條【定義與分級保護】  古樹是指樹齡在一百年以上的樹木。對樹齡三百年以上的古樹實行一級保護;對樹齡一百年以上不滿三百年的古樹實行二級保護。

        名木是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景觀與科學價值和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

        對名木和五百年以上的古樹實行特別保護。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核心保護區內的古樹名木,按照自然保護地的法律、行政法規進行保護。

        第五十條【部門職責與古樹名木認定】  城市綠化用地內的古樹名木主管部門為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其他區域的古樹名木主管部門為林業主管部門??h級以上人民政府綠化委員會統一組織領導協調本行政區內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和保護管理工作。

        實行一級保護的古樹和名木由省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組織認定并向社會公布。實行二級保護的古樹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組織鑒定,經省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認定后,由市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布。

        古樹名木認定和保護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十一條【普查和動態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古樹名木進行普查,按照一樹一檔的要求,建立古樹名木圖文檔案和電子信息數據庫,并對古樹名木資源進行動態管理。

        第五十二條【保護標志和保護設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轄區內的古樹名木設置保護標志和保護設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實行特別保護的古樹名木推進視頻監控保護。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毀壞古樹名木的保護標志和保護設施。

        第五十三條【養護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古樹名木日常養護責任制,確定古樹名木日常養護責任主體,與其簽訂養護責任書并提供必要的養護知識培訓和技術指導。

        日常養護責任主體應當按照養護責任書的要求,對古樹名木進行養護,保障古樹名木正常生長,并接受古樹名木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古樹名木的日常養護費用由樹木養護責任主體承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結合實際給予適當補助。

        第五十四條【生長環境保護】  古樹名木樹冠垂直投影及邊緣外五米范圍內為古樹名木保護范圍,縣級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應當指導、督促養護責任主體因地制宜采取保護措施。

        在古樹名木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工程施工或者在古樹名木保護范圍外進行建設工程施工影響古樹名木正常生長的,建設單位應當采取避讓措施;符合國家規定的項目確需施工,無法避讓的,應當在施工前制定保護方案。有關部門在辦理建設項目選址、施工手續時,應當征求古樹名木主管部門的意見。

        古樹名木保護范圍內生產、生活設施等產生的污染物危害古樹名木生長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限期內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第五十五條【古樹名木遷移】  在城市綠化用地外,因國家、省級重點建設項目無法避讓或者無法有效保護古樹名木,或者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對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且采取防護措施后仍無法消除安全隱患的,可以依法申請遷移。需要遷移的,由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后,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城市綠化用地內古樹名木的遷移保護按照城市綠化的有關規定執行。

        遷移古樹名木應當制定技術方案,并按照技術方案實施。

        第五十六條【合理利用】  屬于農村傳統果、茶樹等經濟樹種,仍能產生明顯經濟效益的古樹名木,在不破壞其生長環境和正常生長的前提下,相關權利人可以依照經營習慣或者技術規程采摘花果葉,進行施肥、修枝、防治病蟲害等活動,但不得進行整株更新。

        第五十七條【特殊情形】  古樹名木受到損害或者長勢衰弱的,養護責任主體應當及時報告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報告后五個工作日內,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調查,查明原因和責任,對受損害或者長勢衰弱的古樹名木實施分類施治,通過地上環境綜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有害生物防治、樹洞防腐修補、樹體支撐加固等措施,科學開展復壯工作。

        古樹名木死亡的,養護責任主體應當及時報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h級以上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在接到報告后十五個工作日內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確認,查明原因和責任,提出處置意見,并報省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同意。對于需采伐處置的,由古樹名木主管部門在古樹名木名錄中注銷、出具注銷文書并向社會公布;對于現狀保留的,由古樹名木主管部門在古樹名木名錄中備注。

        已死亡的古樹名木,憑注銷文書依法向縣級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申請辦理采伐許可證后進行采伐和處置。

        第五十八條【禁止損害行為】  禁止實施下列損害古樹名木及其生長環境的行為:

       ?。ㄒ唬┛撤?、擅自遷移古樹名木;

       ?。ǘ┙栌脴涓勺鲋挝?,在樹上懸掛或者纏繞影響古樹名木正常生長的其他物品;

       ?。ㄈ┛虅?、敲釘、攀爬、折枝、剝損樹皮、掘根;

       ?。ㄋ模┫蚬艠涿竟嘧⒂卸居泻ξ镔|;

       ?。ㄎ澹┰诠艠涿颈Wo范圍內修建建筑物或者構筑物、挖坑取土、淹漬或者封死地面、排放煙氣、傾倒有害污水或者垃圾等破壞古樹名木生長環境的行為;

       ?。┓煞ㄒ幗箤嵤┑钠渌袨?。

      第九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九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法律責任】  各級人民政府及林業、城市綠化等有關部門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條【擅自移動、毀壞保護標志和保護設施的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二款、第五十二條第三款規定,擅自移動、毀壞保護標志和保護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城市古樹名木主管部門恢復原狀,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第六十一條【未依法完善應急使用林地手續的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相關規定,用地單位或者個人在臨時使用林地期滿后一年內未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可以處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所需費用三倍以下的罰款;用地單位或者個人將林地轉為永久性建設用地,在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六個月內未補辦使用林地審核和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處罰。

        第六十二條【違反林下種養限制性規定的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開展林下種養未保留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補種毀壞株數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樹木,可以處毀壞林木價值五倍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已用于茶園、果園等林下種養的林地未按規定種植伴生喬木并逐步恢復為郁閉度0.2以上有林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完成;逾期未完成的,可以處未完成造林任務所需費用二倍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三條【損害古樹名木行為的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第五十八條第一項規定,砍伐、擅自遷移古樹名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處以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違反本條例第五十八條第二項至第六項規定,影響古樹名木正常生長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古樹名木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四條【毀壞公益林、天然林資源的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破壞公益林、天然林資源的,根據所造成的生態損害,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在法定的處罰幅度內從重處罰。

        第六十五條【行政處罰的委托】  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實施的行政處罰,可以依法委托符合法定條件的組織實施。

        第六十六條【公益訴訟】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森林資源、古樹名木等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依法支持起訴或者提起公益訴訟。

      第十章  附  則

        第六十七條【施行日期及廢止條款】  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1998年9月18日廣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廣東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附件:

      友情鏈接

      四库影院永久国产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人人爽人人爽人人乐人人乐|午夜人妻久久久久久

      1. <big id="wk93d"><ruby id="wk93d"></ruby></big><table id="wk93d"><option id="wk93d"></option></table>